AAAAAAA

年纪轻轻钱不够用? 青年常见理财6大误区

生活成本高的同时却又抵挡不住物质的诱惑,什么“月光族”、“透支族”、“草莓族”,统统都是钱不够用的代表族群,也正因为是缺乏良好的理财观念所致。

根据亚洲最新研究指出,年介20至33岁者在他们的生命早期,面对严重的财务压力。研究报告指出,大部份受访者依靠高成本贷款,38%受访者坦承,他们有个人贷款,47%受访者则背负信用卡贷款,高达70%信用卡持有者表示,倾向于支付信用卡账单每月最低款额。

根据报导,近2万5000位年龄35岁以下的国人已陷入破产局面,无法解决汽车、房屋,以及个人贷款。 为此该整理出几个青年们常出现的理财误区,为什么年纪轻轻总是钱不够用?



误区1:没衡量开销的必要性

“新推出某某品牌手机有功能A和功能B,拍照更为清晰,是2016年的必买品。”

时下不少年轻人或许就因为以上的对白,换机如换衣,比起年长一辈省吃俭用者,青年开销都非常“豪爽”,花几千令吉买手机,根本无需三思而后行。

买手机只是其中一项开销,被购买慾冲昏了头,爽快消费之际,却忘了自己的经济能力,尤其刚踏入社会工作的新鲜人,就业初期薪资都非常有限。大部份青年确实拥有这奢侈的生活习惯,认为需要慰劳辛苦工作的自己。

工作那么辛苦,没必要省吃俭用亏待自己 。慰劳自己所付出的努力并没有错,不过更重要的是,在目前享受片刻,是否会为未来的理财目标附上代价,打乱了你的理财规划?

同时,没有为开销设预算,也是时下青年经常埋怨钱不够花的因素之一。理财规划师因而建议,纪录每个月的收入,并为每项支出设限,才不至于超支。


误区2:“超值”开销 = 生活不过瘾

有些人需要咖啡来开启新的1天,那你选择的是自己动手泡的咖啡,还是咖啡馆的拿铁?有些开销习惯,可以让你省下不少钱。”

以旅游来说,可以在国内游玩,也可以出国旅游。如果选择出国玩乐,在令吉贬值之际,兑换令吉所得的外币较少,所承担的开销也较大。生活成本越来越高,应该寻求相对超值的开支,能省则省。


误区3:先开销,后存款

不少青年每每到了月底就处在山“穷”水尽的处境,户头存款所剩无几,还发牢骚说“接下来的日子要省吃啃面包了”。

到了领薪水的日子,彷彿生命看见了曙光,东买西买,又陷入恶性循环,到了月底(有者甚至才到了月中)薪水就没剩多少了,更别说有钱存。

正确的理财做法应该是“先存款,后开销”,即领薪水时,先将部分资金当作存款或参与投资,省下的薪资才支付生活开销。

如果将部分薪资放在存款和投资后,还有额外收入,才花费在奢侈品也不迟。


误区4:无足够资金应急

“先存款,后开销”是培养未雨绸缪的存款观念。一般来说,理财师都建议要存有一笔至少3至6个月薪资的存款,以备应付不时之需。

为对抗通胀和日后的生活,确实需要参与投资。话虽如此,但理财师却认为,不应该急于投资,而动用这3至6个月薪资的“储备金”。

如果动用‘储备金’参与的投资表现欠佳,期间不幸被裁员,不但没有一笔资金应急,有者甚至还得亏损将投资套现,损失惨重。


误区5:无法脱离卡奴窘局

不少青年承担高利息贷款,背负着高信用卡债务,甚至只能应付每月最低付款额,日复一日永远都无法全数清还卡债。

只要能解决每月最低付款额就好,是个错误的观念。领了薪水,存了款,参与投资后,省下的薪资又没用来偿还债务,反而是继续刷卡购物。一段日子后,卡债就如雪球般越滚越大,负债累累。


误区6:小看复利效应

今天来杯星巴克,偶尔花费多一些钱,慰劳自己不过份。很多人以为偶尔花费多一些钱“享受人生”,不会对理财带来太大影响,却忽略复利效应(compounding effect)的威力,以及投资的重要性。

要完善管理财富,关键在于重视增值的思维,并时刻提醒自己增值的重要性‘钱滚钱’。

若我们少去一趟星巴克,省下约12令吉,投资在提供12%回酬的投资工具,这12令吉在30年后,可带来421令吉。

(中国报)

没有评论

广告在这里
Blogger 提供支持.